赵如龙副厅长、张奕局长在全省建筑业分管局长(主任)联席会议暨“建筑之乡”发展研讨会上的讲话
发布日期:2006-07-27 浏览次数:550
赵如龙副厅长在全省建筑业分管局长(主任)
联席会议暨“建筑之乡”发展研讨会上的讲话
2006年7月6日 (根据录音整理)
同志们:
今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研讨“建筑之乡”培育和发展经验,进一步推进全省建筑业发展。刚才,省建管局通报了全省“建筑之乡”的基本情况,上虞、象山、东阳、萧山、临海、慈溪等市(县、区)“建筑之乡”就自身的改革与发展作了经验交流。应良波副县长介绍了绍兴县“建筑之乡”培育的基本经验,方培根局长就绍兴市对“建筑之乡”的培育作了发言。这些都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下面,就“建筑之乡”的发展我讲三点意见:
一、“建筑之乡”在推动地方经济、行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建筑之乡”作为地方块状经济的一种经济形式,在推进全省建筑业改革与发展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据统计,2005年全省建筑业完成的4738亿元产值中,12个“建筑之乡”共为2345亿元,占了总产值的49.72%;“建筑之乡”省外产值共1256.6亿元,占了全省省外产值总数的70.3%;上缴税金占了全省总数的46.22%;建筑业增加值占了全省总数的51.93%。可以说,“建筑之乡”作为地方块状经济的一种经济形式,在推动地方经济、推动行业改革与发展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建筑之乡”是从1994年开始设立这个称号的,经过十年多的运行,应该说效果十分明显。1994年第一批命名了6个“建筑之乡”,即绍兴县、上虞市、诸暨市、萧山市、象山县、东阳市。经过三年的运作,1997年省政府为推动块状经济的发展,又增加了温岭市、嵊州市为新的“建筑之乡”。去年,在全省建筑业工作会议上,为推动行业的改革与发展,省政府又增加了临海市、义乌市、慈溪市、鄞州区为新一批“建筑之乡”。虽然“建筑之乡”的数量没有江苏多,但是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目前,全省12个“建筑之乡”,分别分布在杭州市、宁波市、绍兴市、金华市、台州市,另外还有6个市没有“建筑之乡”。“建筑之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其效应是非常明显的。可以说,“建筑之乡”已经成为经济建设的生力军,财政收入的聚宝盆,企业家成长的大学校,农民致富的摇钱树,和谐社会的助推器。不少“建筑之乡”对当地财政的贡献是比较大的,上缴的税金是比较高的。从全省来说,全省建筑业占全省地税的比重是13.5%,绍兴市达到了20%以上,有些县则达到了35%。 但是,十多年来,“建筑之乡”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12个“建筑之乡”也不都在一个起跑线上。目前,分成了三个梯队,每个梯队又与命名的时间基本相同。在第一梯队里,又分出了领先的领跑者,像上虞市的产值达到了400多亿元,相当于我国中部地区一个省的产值;接下来的产值在200-300亿元,这一档就相差了100亿,与第一梯队的领跑者拉开了一个档次;再接下来的产值在100-200亿元,这又差了一个档次。可以说,“建筑之乡”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发展迅速,有的发展缓慢,产值最高的达400亿元,最低的也就50亿元,差距相当大;有的“建筑之乡”竞争力十分强劲,有的竞争力就比较低下,有的还处于衰落状态。“建筑之乡”作为省政府命名的一个重要举措,我们一定把它培育好,通过不断总结、提炼,使“建筑之乡”寻找出推进发展的突破口,真正发展成为地方块状经济的排头兵。
二、“建筑之乡”发展的几点启示
(一)当地党委、政府领导的重视,是培育和推进“建筑之乡”发展的保证。 从发展较好的“建筑之乡”看,当地党委、政府主要领导都十分重视建筑经济,把建筑作为一个经济类别来思考,每年召开建筑经济工作会议,县长作报告,书记提要求。同时,根据形势发展的变化,不断推出扶持建筑业的优惠政策,在土地、企业改制、税收、机构设置、人才引进、服务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支持。像绍兴县财政拿出1000多万元,作为企业创优夺杯、推进科技进步的奖励基金;有的县对骨干企业实行重奖,并优化服务,提供优质服务,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促进民企合作,解决资金链断裂问题;有的“建筑之乡”主要领导每年都带队去慰问外地施工企业,这对行业和企业的鼓舞是非常大的;有的“建筑之乡”为了实施走出去战略,在主要大城市召开推介会,像绍兴县在北京、安徽合肥成功举行了两次建筑业推介会,县长都亲自去推介。这些举措加强了地区之间的沟通和合作,为行业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所以,只有党政领导把这个行业真正看做是支柱产业、富民产业,其行业就会发展,“建筑之乡”就会蒸蒸日上。有些“建筑之乡”还在政治上关心龙头骨干企业,推荐企业骨干评选劳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这都是对这个行业的支持。所以,启示之一是,不管是否是“建筑之乡”,只要党政领导重视,建筑业就会快速发展。目前,不少县(市、区)热切的希望能够评为“建筑之乡”。但是,“建筑之乡”的评选是没有时间表的,只要各地通过自身地努力,就可以进入这个行列。“建筑之乡”不是最终目标,它仅仅是在打造“建筑强县”过程中,作为一个过渡的一种形式,最终衡量这个行业是否发展,要看是否达到了省里研究制订的建筑强省指标体系里面的要求。
(二)良好的产业结构,是不断培育壮大“建筑之乡”的推动力。 “建筑之乡”,特别是前几年命名的8个“建筑之乡”,一般都将良好的产业结构作为推动行业发展的一种动力。所谓良好的产业结构,一是要有比较好的资质结构体系,有一定合理比例的资质结构,形成特级、一级、二级、三级以及专业劳务等多层次的资质结构体系;二是要有专业结构合理的专业结构体系,形成以房屋建筑总承包为基础的专业劳务分包为体系。目前,“建筑之乡”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支能够基本满足各类工程需要、门类齐全、专业配套的建筑大军,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和产业优势,在实践探索中不断的调整专业结构,从比较单一的房屋建筑向交通、水利、市政、装潢、幕墙、智能化、钢结构等专业拓展。与此同时,一些“建筑之乡”的骨干企业逐步形成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产业链条,使企业获得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应变能力。近十年来,“建筑之乡”的企业在政府的支持下,努力开拓,使企业获得了超常规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建筑之乡”的企业偿到了甜头,成为“建筑之乡”、建筑企业成功发展的源动力,这是启示之二。
(三)拓展企业经营方式,是“建筑之乡”发展的基础。 “建筑之乡”在生产经营方式上有四个特点:一是走资本经营之路;目前,全省建筑业已经有7家企业成功上市,不少骨干企业通过资本运作成功并购了一些中小企业以及国有企业。今年,宝业集团整体并购湖北建总所属12家国有企业,这个举措在全国也是首创,在业内震动很大;广厦集团在上海一次并购了三家国有大型企业。我们不少骨干企业在山东、陕西、湖北、江苏都成功地通过资本运作,使企业越来越强大。二是走质量兴业之路。最典型的以中天集团提出的“每建必优”口号为基本特点,这不仅要在创优夺杯方面要“优”,而是每建一个工程必须是“优”。这也显示了我们建筑企业战略目标,做一项工程给社会树一座丰碑。三是走多元化发展之路。四是走跨越式发展之路。所以,拓展生产经营方式,是“建筑之乡”得以不断发展的基础。这是启示之三。
(四)培育和发挥领军企业和领军人才,是做大做强建筑业的重要支撑。 “建筑之乡”一般都注重领军企业和领军人才的培养。像绍兴县有宝业、中厦、勤业领军企业,三家企业的建筑产值达到了200亿,其主要的领军人物成为当地的企业明星。对于绍兴来说,这是一个培养人才的大学校。不少地方一讲某个企业,社会上就马上知道他们的领军人物是谁。像上虞有舜杰、五洋、华升,诸暨有八达、展诚、东方,象山有中达、华丰、龙元,温岭有曙光、中博、华泰,东阳有中天、东二、东三。而领军人才的主要任务是不断注重人才战略,不断培育一批企业精英人才,以及在各个项目部进行实际操作指挥的项目经理,乃至培育量大面广的具有熟练职业技能的作业人员,形成自身的人才链条。“建筑之乡”重视人才培育,也是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这是启示之四。
三、对“建筑之乡”发展的要求和希望
一是要确立自身的定位。“建筑之乡”和“建筑之乡”的企业,一定要确立自身的定位,要不断地研究市场、研究形势,不断地研究政策的变化,来确立自身发展的定位。现在,不少企业都在着手研究企业战略,实际上就是做好企业发展规划。 像八达集团制订了企业“十一五”战略规划,环宇集团完成了企业战略研究报告。 “建筑之乡” 不少企业也在研究,在分析形势的基础上,对企业自身进行定位。“建筑之乡”和企业的发展规划一定要做,尤其是“建筑之乡”,已经发展到一个较高的平台,下一步怎么走,一定要有规划,这对2005年产值居于最前面的地方压力尤其更大。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分析形势,认真做好“建筑之乡”和企业自身定位。
二是要建好市场。目前,我省除了台湾之外,全国所有省市都有浙江队伍。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要总结经验,考虑市场如何布点,如何培育市场的区域性和规模性。有的企业在市场开拓方面没有区域性,每个省都有,每个省都设分公司,管理跟不上,质量管不住,安全管不住,其他一些社会问题也管不住。所以,我们一定要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不能让集团直接管理项目部。要通过努力,使省外分散的市场培育成为区域性的规模市场,加强管理不断提高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三是要进一步强化品牌意识。要每建必优,建一个工程树立一个丰碑,要成为我们所有企业的自觉行动,真正做到在社会上讲到企业的名称,人家就会树起大拇子。这个基础就是质量、安全、诚信体系,通过方方面面的努力,树立企业形象,打响企业品牌。
四是要推进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这是“建筑之乡”以及所有建筑业企业要走的必经之路。如果不提高科技含量,那么新一轮的市场竞争就会败下阵来。建筑业作为一个古老的行业,一个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一定要加强对科技的投入。最近,不少企业对工法的研究、QC小组活动有了一定强化,企业要将工法进一步提炼上升为企业标准,这样才能够提高核心竞争力。“人有我有”不行,只有“我有人无”才有竞争力。所以,企业要加强科技投入,现在,有的企业建立了研究所,成立了研发中心,并注重产业链条的总体研发,最终形成企业的自身标准,这是提高企业竞争力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下一步,建设部在资质标准修订中,将科技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今后的特级企业,要看企业有几个企业标准,是否有国家级工法,是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是否有企业的研发中心等等。你能做的人家不会做,才叫特级企业。当然,建筑业企业要加强创新工作,要注重消化、吸收、引进,整合各类已经被实践证明的科技成果,并运用到实际施工中,实现消化、引进的创新,这是我们企业需要做的。我们要注重科技创新,要根据建设部、省政府文件的要求,加强科技投入,使我们的科技含量真正得到提高,迅速提升自身科技竞争力。这样,在下一轮的激烈竞争中,我们的“建筑之乡”、我们的建筑业骨干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谢谢大家。
张奕局长在全省建筑业分管局长(主任)联席会议暨建筑之乡发展研讨会上的讲话
2006年7月6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总结交流“建筑之乡”发展经验,探讨筹划下步发展。多年来,我省各“建筑之乡”坚持科学发展,求真务实,取得了可喜的业绩,为全省建筑业发展和各地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下面,根据会议议程,我讲三方面意见:
一、“建筑之乡”是我省建筑业的骄傲
1994年,为了加快我省建筑业的发展,省政府首次召开全省建筑业工作会议,提出了把建筑业确定为支柱产业予以培育的战略目标,命名了东阳市、上虞市、绍兴县、象山县、诸暨市及萧山市等6个县(市)为第一批“建筑之乡”,并举行了隆重的授牌仪式,从而揭开了我省“建筑之乡”建筑业迅猛发展的辉煌篇章。1997年,省政府根据县域建筑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增加了温岭市、嵊州市等2个市为新的“建筑之乡”。去年,省政府再次召开建筑业工作会议,适时提出了打造建筑强省的战略目标,并继续命名了临海市、慈溪市、义乌市和鄞州区等4个县(市、区)为新一批“建筑之乡”。 “建筑之乡”的命名一直是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关注的焦点。从前三批“建筑之乡”命名情况看,我们对县域建筑经济的考评发生了一些变化。前两批“建筑之乡”的考评主要以单一产值指标为主,其余指标基本上是一种辅助参考;而去年“建筑之乡”的考评则以建筑强省评价指标体系为理论基础,甄选了一系列量化指标,对全省县域建筑经济发展快、后劲足、水平高的县市进行了科学的综合评分。结果显示,原8个“建筑之乡”继续稳居前列,而临海、慈溪、义乌、鄞州、余杭等一批新兴县(市、区)紧随其后。最终省政府确定其中排在前列的临海市等4个县市为新一批“建筑之乡”。 10余年的发展经验表明,虽然“建筑之乡”的评判方式不尽相同,但绝大部分被省政府命名的“建筑之乡”都受到极大的鼓舞和激励,建筑业都得到跨越式的发展。可以说,我省“建筑之乡”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是建筑业的排头兵,在我省建筑业发展中起着无可替代的支柱作用和示范作用。
一是从产值规模看,“建筑之乡”在全省占相当大的份额。近年来,我省建筑业发展较快,建筑业总产值已经连续4年位居全国第一。“十五”期间,我省建筑业累计完成建筑业总产值达到15883亿元,是“九五”期间的3.06倍。去年,建筑业总产值达到了4738亿元,接近5千亿元大关。其中12个“建筑之乡”的贡献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005年产值合计达到2345亿元,占全省当年总产值的49.72%。“建筑之乡”还是我省拓展省外市场的主力军,2005年12个“建筑之乡”省外产值达到1256.6亿元,占全省省外产值的70.3%,全国没有几个省市的建筑业总产值能达到这样大的产值规模。
二是从经济贡献看,“建筑之乡”的作用非常突出。浙江建筑业为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浙江建筑业实现利税已经连续8年稳居全国各省市区第一。5年来,浙江建筑业累计实现利税902亿元,是“九五”期间的3.44倍,累计实现增加值3137亿元,是“九五”期间的2.68倍,年均增幅比全省国民经济同期年均增长速度高出一倍以上。我省建筑业对经济的贡献中,“建筑之乡”功不可没,12个“建筑之乡”2005年上缴税金和实现建筑业增加值分别占到全省总额的46.22%和51.93%;在部分“建筑之乡”,其建筑业税收占当地地方财政收入甚至达到25%以上。
三是从企业实力看,“建筑之乡”在全省遥遥领先。经过多年的发展,我省已经形成了一支专业配套、善打硬仗、信誉良好的建筑业产业大军。全省建筑企业共5120家,其中特级企业21家,一级企业343家,二级企业1186家,这支建筑队伍在全国享有很高的声誉。“建筑之乡”的建筑队伍是这支建筑铁军的中坚力量。21家特级企业中,有15家在“建筑之乡”。去年,这15家企业的建筑业产值达到723.1亿元,占全省建筑业总产值的15.1%;全省年产值超10亿元的92家企业中有52家在“建筑之乡”。7家已上市企业中,有6家是“建筑之乡”的企业。 四是从创优夺杯看,“建筑之乡”成果非常丰厚。优势建筑品牌是实施强省战略的有效名片,也是打造建筑强省的可靠保证。“十五”期间,我省企业诚信经营,全力打造浙江建筑品牌,使浙江建筑品牌享誉全国。共获得省级以上工程质量奖673项,其中“鲁班奖”39项,获奖数量历年稳居全国第一。各“建筑之乡” 涌现出一大批企业重合同、守信用、水平高的品牌企业,这些企业一直保持高水准建设、高质量施工,创出一大批上海建筑业最高奖“白玉兰”奖、湖北“楚天杯”、北京“长城杯”、全国装饰金奖等省部级优质工程奖,为我省建筑业获得了极大的荣誉。
二、“建筑之乡”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我省“建筑之乡”的跨越式发展历程亮点频频,可圈可点之处不计其数。但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在我省“建筑之乡”,仍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将进一步解除束缚,进一步推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建筑之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还很突出。全省12个“建筑之乡”的建筑业在市场规模、管理水平、科技实力等方面的整体水平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堪称一流。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建筑之乡”之间的发展水平尚有很大差异。就拿建筑业产值来说,排名第一的“建筑之乡”,其产值是末位的10倍左右。少数“建筑之乡”在培育龙头企业方面起步较晚,还没有产值超10亿元的大型建筑业企业;省外市场规模也相对较小,甚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建筑之乡”在服务与监管水平方面也存在不少差异。个别“建筑之乡”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管理能力等方面与当地建筑业发展水平仍不相适应。
二是“建筑之乡”的专业特色尚不明显。我省“建筑之乡” 专业结构调整还不尽合理,基本还是以房屋建筑工程为主。“建筑之乡”现有的特级企业全部是房屋建筑工程企业,其他专业没有特级企业,结构很单一。建筑业产值的构成比例中,房屋建筑工程的比例也占绝对多数。市政、交通、水利等施工总承包企业发展的步伐不够快,市场占有率和竞争能力不够强。专业分包企业中,除钢结构企业在全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外,其他专业如装饰、幕墙、园林古建等均未形成专业特色和集群效应。培育符合国家投资方向的重点施工总承包企业和优势专业承包企业仍是下步的努力方向。
三是“建筑之乡”的科技进步水平没有形成应有的优势。总的看,虽然“建筑之乡”的部分特级企业承揽了一些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高端建设工程项目,但建筑业在技术上仍以传统技术为主,管理上仍属粗放型,主要还是靠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维持经济增长,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科技经费投入水平较低,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储备不足。在经营理念、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人力资源、资本实力诸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建筑企业相比尚有很大差距。如何推进行业科技进步水平、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流程是我们下步要重点解决的突出问题。 这些不足之处中,当然有些是“建筑之乡”特有的问题,但大部分还是我省建筑业存在的共性问题。“建筑之乡”作为我省建筑业制高点,在克服障碍和解决问题方面应该先行一步,进一步发挥带动和示范作用。
三、“建筑之乡”要继续努力,加快发展 今年时间已经过半,应该说我省建筑业各项工作进展比较顺利,各项任务都朝既定目标在前进。历时两年半的清欠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共清理拖欠工程款62.44亿元,清欠率达98%。建筑市场趋于规范,各项防拖治欠的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建筑业行业发展态势良好,虽然受到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建筑业产值增幅有一定的回落,但省外市场开拓成效显著,建筑业总产值仍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上半年全省建筑业总产值预计将达到2178亿元,其中省外产值达到741亿元,将比去年同期增长16%和30.9%。当然,这其中一半产值是“建筑之乡”的功劳。同时“建筑之乡”在企业并购和市场开拓方面继续保持强劲的动力,再次显示了“建筑之乡”在我省建筑业中的核心地位和支柱作用。 在推进我省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培育建筑强省的过程中,“建筑之乡”的潜力要进一步得到发挥,能量要进一步得到释放,进而带动其他地方协调发展。
下一步,各“建筑之乡”在以下几方面要进一步做好工作:
一是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服务和监管的水平。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注重监管效能。要更加突出服务意识,服务于企业,服务于行业发展。下移行政管理重心,提高管理效率,形成新的系统完整、管理统一、效能集中的管理构架。优化完善管理方式,从规范主体行为向培育主体自律和守信转变。重点是要构建合理的建筑市场秩序,培植诚实守信的信用体系,为企业的发展搭建良好的市场平台。建立政府管理“退出”机制,把主要精力放在规范市场秩序上。一些管理力量相对薄弱的地方要积极主动地向本地政府提出申请,完善机构,加强人员配备,提高服务水平和执法能力。
二是推进行业改制转机,增强企业的活力。在这方面,我省建筑业有先发优势并极大地促进了建筑业的发展。目前,其他省市改制转机的步伐也在加快。像江苏的改制面在短短两年左右时间里已经达到了90%以上,虽然江苏很多企业还改得不彻底,但他们的第一步目标基本实现。我们要看到挑战,要有压力,要进一步支持和引导建筑业企业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保持我省建筑业企业的活力和优势,尤其要高度重视体制机制创新。我省企业以民营为主,民营企业以家族制企业为主。当前,许多企业进入老一辈与第二代创业者交接期,老一辈创业精神的传承和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是摆在这些企业面前的大事。大家要有危机感,有忧患意识,要多关心这些企业,帮助他们加快机制体制创新,建立健全以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顺利实现过渡,保持我省建筑业的优势地位。
三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要理顺市场体系,完善行业组织结构,突出总承包层次。积极引导和扶持大型建筑施工总承包企业向工程项目总承包企业发展,支持建筑业企业、勘察设计单位跨领域经营,培育一批资金雄厚、人才密集、技术先进,具有科研、设计、采购、施工管理、融资等能力的综合性大型总承包企业,尽快与国际通行的服务模式接轨。建设部特级资质标准今年将颁布实施,当前各位尤其要关心和支持特级企业的发展。与此同时,要大力扶持和发展专业承包企业和劳务分包企业,加快培育总承包交易市场和专业承包及劳务分包二级市场。要大力培育发展工程咨询服务体系,鼓励有条件的设计、监理、招标代理、造价咨询等单位向工程项目管理公司拓展发展。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确保质量安全各项目标实现。各地一定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要切实负起责任,把安全生产作为浙江建筑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截止6月30日,全省建筑施工共发生死亡事故27起,死亡31人。与去年同期相比,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比同期上升12.5%和29.2%。虽然安全生产也是天天讲、日日抓,但当前安全生产事故还是不断。如果建筑业产值直线上升,安全生产事故也成倍上去,我们很难向社会交待。“建筑之乡”不仅要在行业发展上继续领跑,在质量安全管理方面也要率先垂范,作出表率。
同志们,“建筑之乡”的发展是我省建筑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各级各地一定要高度重视“建筑之乡”的培育和发展,积极研究新措施、新办法,为实现我省建筑大省向建筑强省的提升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