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命建筑因何“短命”?
发布日期:2012-11-27 浏览次数:507
建筑领域,建筑工程质量一直备受关注。由建筑工程质量引发的问题颇多,其中“短命建筑”就是集中表现。
各地频现短命建筑
2006年10月,青岛市著名地标青岛大酒店被整体爆破,建成仅20年;2007年1月,曾经的西湖边最高楼浙江大学湖滨校区3号楼被整体爆破,建成仅13年;2009年2月,曾经的亚洲跨度最大的拱形建筑沈阳夏宫被整体爆破,存世15年;2010年2月,南昌的著名地标性建筑五湖大酒店被整体爆破,建成仅13年;2010年5月,位于北京建国门黄金地段、建成刚20年的地标凯莱大酒店宣布将停业拆除;今年8月,建成才16年的重庆朝天门地标、高110米32层的三峡宾馆爆破,化作一堆废墟。
GDP崇拜催生短命建筑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曾表示,中国是世界上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新建面积达20亿平方米,而建筑平均寿命仅25年~30年。许多建筑并非因质量问题而被拆除,在商业利益和GDP崇拜的背后,反映出我国城市缺乏成熟谨慎的城建规划和保护意识。
一幢大楼建起来,创造了GDP;爆破拆除,又创造了GDP;拆后重建再次创造GDP,这种拆拆建建所创造的“三重GDP”,是以耗费资源、能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仅以2006年11月拆除的浙江大学湖滨校区3号楼的浪费情况为例,该楼造价2000万元,若按设计寿命100年、实际使用寿命13年计算,提前拆除该楼浪费了近1.34亿元。对于其它社会资源的浪费及对环境的影响破坏更是无法估价。
而根据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为100年,一般性建筑为50年~100年。
建筑质量低下造就短命建筑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而与其相生相伴的却是一幢幢使用不足30年的高楼大厦出人意料地被无情拆除。
除了那些引人关注的地标性建筑以外,还有大量普通住宅,在建成后很短的时间内就因为各种原因而被提前拆除,建筑设计和建筑工程质量是导致建筑短命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年曾获得“特别鲁班奖”的中国体育博物馆位于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竣工于1990年6月,也就是北京亚运会开幕前夕,15年后,地基出现不均匀下沉,85%以上的地板和墙体出现贯通性开裂,承重钢梁断裂,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有关专家说,一般建筑至少能使用50年,该建筑的设计年限则为100年,但是仅过短短15年,体育博物馆就“病入膏肓”。清华大学结构工程研究所、国家工业建筑诊断和改造工程研究中心先后对该馆工程质量进行了鉴定,都指出其存在着严重的质量问题。
一是设计不合理,如结构平面不规则,结构类型多;结构体系、布置与荷载不均匀,存在着缺陷;局部结构不能满足规范要求等。二是现场材料强度检测结果表明,抽查部位砌体强度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存在建材质量问题或施工中偷工减料。但整个报告看下来,问题主要出自设计不当。有关专家对中国体育博物馆的问题感到难以理解,因为该工程的结构实际上并不复杂,不应该出现那么严重的质量缺陷。由此可见,短命建筑的背后还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
如何留住我们的建筑
建筑过于“短命” 造成巨大浪费,也造成了城市记忆的缺失。我们现在能找到的历史悠久的建筑,全部是古人留下来的文物,建筑寿命这么短,我们怎样靠建筑来保存民族发展进步的记忆?建了十多年或几年的房子被炸掉,有的建成后还未使用就被炸掉,无疑对资源和环境都是一场灾难。
反观欧美等发达国家,其建筑设计使用年限同为50年,但平均使用寿命却长得多。如英国、法国、美国的建筑统计平均使用寿命分别为125年、85年、80年,城市里“百年老屋”随处可见。
其实,短命建筑背后的重要原因还是利益驱动,如拆迁卖地的利益驱动,相对于形象工程带来的政绩,在近年来土地价格快速上涨的背景下,拆迁置换出土地带来的卖地收入,更能让人对新建筑“痛下狠手”。
据了解,多数被拆除的短命建筑的背后,都有房地产开发的身影。例如,建成仅13年的浙大湖滨校区3号楼被拆,其置换出的土地以24.6亿元的价格整体出让用于商业开发。北京的凯莱酒店拆除后,也将在原址巨资重建一座五星级的国际化高端商务酒店。
在城市建设指导思想上急功近利,重速度、轻质量;对政绩工程和GDP的盲目崇拜;加上开发商的商业利益,三者相结合,造就了当下中国如此众多的短命建筑。